Bot. Mag. 82:t. 4904. 1856.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,最高可达8m。幼枝浅红褐色,老枝暗灰褐色,均无毛。叶聚生于枝顶;叶柄粗壮,长0.8-2cm,无毛;叶片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革质,长5-12cm,稀更长,宽2-4.5cm,两面无毛,基部楔形,边缘略外卷,先端渐尖。伞形花序生于枝顶叶腋,有花4-6朵;花序梗甚短,长约3mm;花梗长1.2-2cm,无毛;花萼短小,浅盘状,长仅1mm,裂片呈浅波状,无毛;花冠淡紫色、粉红色或淡粉红色,漏斗状,长4-6cm,裂片开展,倒卵形,先端圆或有凸尖;雄蕊10枚,不等长,短于花冠,花丝中部以下被白色柔毛;子房长圆形,无毛,花柱无毛,与花冠近等长,柱头头状。蒴果圆柱状,长4-7cm,稍弯曲,有宿存花柱。花期:3-5月。果期:6-11月。
产地:七娘山(张寿洲、李良千等 0319)、排牙山、葵涌、田心山(华农仙湖采集队 SCAUF522)、盐田(深圳植物志采集队 013544)、沙头角、梧桐山(徐有财 1728)。生于山地疏林或密林中,海拔50-650m。
分布: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广西和湖南。印度东北部、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